这来自小懂的亲身经历,如有雷同,说明我们都是同道中人。
1小懂那年刚毕业,仗着自己还年轻,常常有一顿没一顿,饮食很不规律,爱吃重油重辣的食物,没过多久,小懂发现自己便血了。
于是,小懂上网一搜,什么肠息肉、肠癌之类的都出来了,一套上症状,貌似也都有点像,于是心里开始敲起鼓来,害怕不是一点点。
刚好那时家里的一位长辈也因为不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肠癌。
听到这个消息,小懂震惊得久久不能相信,他家里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全家都靠他的这样一位家庭经济支柱要走了,他的家人可要怎么办啊?
再想到自己,家里的唯一孩子,我突然好怕自己也身患绝症。
于是去了家医院看,医生听我这么一说,让我去做个肠镜。
然后,小懂开单交费忍着不适做了肠镜。镜检结果出来了,医生说有是痔疮,给开了药,并说要定期复查。
但是,自己心里还是各种不踏实,总觉得会不会被误诊,于医院做了个全面体检。医生给我开了一大堆检查:抽血、化验大小便、痰液培养、血压、心电图、肺功能、胸部CT……
等结果的那几天特别煎熬,吃不好,睡不安宁。一直在心里祈祷自己千万别有事,又开始不受控制地想万一有事要怎么办。
想起一个高中同学因为得了白血病,这个普通的家庭为了给她治疗,一年时间先后花了20多万,还是没能留住她的生命。
拿结果的前一晚,我都想好了,如果没事我就要更加好好地珍惜生活;如果有小毛病,积极治疗;如果真的不幸身患绝症,还是放弃了,不想满身针眼头发掉光还把家里的钱花个精光,还是留着给爸妈过日子……
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怕死,还好,结果出来,都未见异常,真的只是因为长了痔疮。
我终于放下一颗怀疑自己有病的心,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2你是不是也跟小懂有过一样的经历呢?
现在看来,小懂尽管当时身体上是健康的,其实内心是生病了,这种病叫做“疑病症”。
疑病症,其实是一种神经症,也是一种心理疾病。
简单来讲,疑病症患者会过度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怀疑自己得了某种严重疾病而反复求医,即使医生检查出来告诉他没有病,也不能打消这个人的顾虑和担忧,还是想进一步就医检查。
什么样的人容易怀疑自己有病?
一是从人格基础上来说,持有内向、敏感、谨慎、兴趣狭窄、胆怯、脆弱以及暗示性强的人格特征的人更容易疑病。那些神经大条的、大大咧咧的人遇到事也不爱往坏处想,所以一般不会疑病。
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暗示。
老担心自己生病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会因此增加73%!
《英国医学杂志开放获取期刊》曾发表过一项研究:通过多人的样本统计发现,对自己的健康过分焦虑,也就是所谓“疑病症”会使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73%![1]
尽管过去已经有研究发现,生活中的焦虑会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52%[2],但是这项新的研究显然更为惊人,健康焦虑比普通焦虑对心脏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威胁。
同时,研究的第一作者,来自挪威卑尔根大学的研究员LineIdenBerge强调,频繁地检测和过分地在意或许并不能帮助我们降低心脏病的风险,相反可能还会增加,它提醒人们应该正面地看待自己的健康状况,积极地寻找摆脱“健康焦虑”的方法,并且“充分信任”自己的心脏。
3我们怎么摆脱“疑病症”的困扰?
一是养成好的习惯,医院看医生,而不是随手问度娘。(敲黑板!敲黑板!敲黑板!)这是治疗疑病症的重要原则。
网络发达的好处是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解决,但生病看医生这事,个体差异太大,除非我们拿着自己的化验单去某些APP上问专业的医生,否则神医也难隔着网络给你看病开药。
二是听从医生的专业意见。有疑问可以多问几个医生,但不要乱钻牛角尖,在正规医疗机构,误诊、漏诊机率毕竟还是比较小。
三是不要太敏感,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生活,转移注意力。
杜绝经常自我注意、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的不良生活习惯。
因为人对机体内部的各种信息和各种刺激都有感知能力。感觉过分敏感,就会脱离现实,会把生理的感觉疑为疾病的过程,把轻微的小病体验为大病、重病。
那些无根据的担心疑虑,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因素,是诱发多种身心疾病的导火线。
如果你属于内向敏感型,可以刻意发展一些动感的、阳光积极的爱好,可以时不时与朋友出去游玩,或是进行户外活动,这一点是基于人格方面来作一些调整。
最后,小懂建议您为自己投保健康险。小懂发现很多疑病症患者最害怕的一件事,其实是自己如果患有绝症后,家里是不是有足够的钱给自己治病,会不会给家人带来经济上的影响,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不如先未雨绸缪,为自己投保一份健康险,如果检查出确实得了病,那就安心治疗。如果万幸没有查出问题,有份健康险陪着,舒心点过日子。
来源:民生懂健康如涉及版权敬请指出,以便我们及时删除或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