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相约99。
今天是冬牛与您相约99之第天
劳动继续快乐,过劳绝不足取。医院的杨进刚教授聊天中,他居然就聊到有钱不一定幸福,有地位也不一定幸福。但能劳动一定幸福,会劳动更快乐。他比我正好年轻10岁,但对人生参透的程度感觉至少能长我10年。所以,他读了博士后,也没有努力去成为一个会做心脏手术的大专家。现在每周只出一次门诊还不能保证。不是他不愿意给病人看病,而是他更愿意帮助教育更多人不得病。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传播,在我看来以他现在的年龄,却有如此大师级的觉悟,实在难能可贵。
他最近有一个讲座视频特火,他讲现在心脏病高发的病根实际上不在某个人心脏,而是整个社会的人心浮躁。建议大家搜来看看。
今天是心理健康话题日,医院刘梅颜教授告诉你,心理不稳定,各种焦虑、抑郁、烦躁还真能人感觉得了心脏病。
今天打卡关键词,双心。
专家介绍
刘梅颜: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基础学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分会双心(心脏心理)学组常务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分会常委。卫生部全科医学学科进展报告及双心行动计划负责人等。
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高血压发病机制及临床处理,心血管重症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处理,精神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与处理,心血管检验发展研究等。
问:有些患者出现心慌、胸痛、胸闷等症状,但是,做了心脏的各种检查却没发现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在临床上,我们将心慌、胸闷等称之为非特异性症状,有时还会伴有头晕、头疼、乏力、不想吃饭等。如果持续性出现这些问题,或一次发作但症状非常明显,首先就要考虑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
如果相关的检查都没有问题,也就是说,患者主观症状和客观的检查结果不太相符的时候,我们会考虑病人是否存在功能性心脏病,比如心理情绪问题导致的某些心脏问题。
以往,我们把这种情况诊断为心脏神经症,因为它主要和神经调节相关。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心脏神经症已经不能涵盖功能性心脏病的所有范畴。因此,目前这种疾病被称为心理心脏病,或者双心病。
问:心理心脏病与老百姓常说的心脏病有何关系?它是独立存在的,还是与心脏病同时发生的?
答:心理心脏病与心脏病之间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心理心脏病独立存在。也就是说,患者没有真正的心脏病,主要是心理、情绪、精神的问题引起了类似心脏病的症状,一旦发作,就像心脏病发作一样。
第二种情况,心理心脏病与心脏病合并存在。由于性格、遗传或环境等原因,患者长期处于强烈的不良情绪和精神压力之下。渐渐地,他的心脏就会相应出现损伤,发生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这类患者需要治疗心脏病,但同时,他也存在心理问题。一般而言,这类患者往往是心理问题在前,心脏问题在后。
第三种情况,心脏疾病作为应激性打击,引起了患者的心理改变。例如,有很多冠心病患者在做了支架、搭桥手术后,虽然血管重建很成功,心电图检查结果也提示心脏供血良好,但患者就是觉得心脏不舒服。患者会说,“手术之后,医生都说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觉得症状越来越重了。”这种情况往往是先有心脏病,再有心理问题。
总而言之,无论是症状还是诊断,心理问题和心脏病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所以,通常以双心病来命名。
问:心理、情绪问题为何会引起心脏的症状?机制是怎样的?
答:心理、情绪问题和心脏病之间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背后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简单来说,当一个人着急、焦虑的时候,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就会增加,人体会释放很多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神经递质会让血管收缩,而相应的心脏局部组织可能就会缺血或出现某些反应,从而引起一系列类似心脏病的症状。
问:为什么很多“心脏病”患者做心脏检查却查不出问题来呢?
对于焦虑、紧张等情绪所带来的心脏问题,如果不是在发病当时的话,检查确确实实有一定的困难。
通常而言,对于有心脏病症状的患者,我们首先要进行一些常规的筛查,如心电图、超声、造影等,来了解心脏是否存在器质性问题。此外,我们还会进行相应的精神压力测定,如情绪量表的测定,反映患者是否存在情绪、心理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否和相应的心肌缺血事件相关联。
器质性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各种心脏病。
功能性心脏病没有实质器官的损害,却又有心脏不适的一系列症状。
了解了双心病的概念,不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生,都有很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