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医院,去医院就要输液,所以输液=治病,没输液=没治病。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这篇文章告诉您,为什么医生不轻易给心脏病人输液。
心脏病是什么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通过心室肌肉的收缩,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它就是身体里的一台“血”泵,持续不断地工作维持血液循环稳定运转,为全身所有的脏器提供必需的血液供应。所谓“心脏病”其实是心血管疾病的泛称,其分类包含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疾病、心律失常、心脏大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病,无论病理过程怎样,造成的最终结局都是心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然后多脏器缺血、功能紊乱,可谓是殊途同归。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
如同一台汽车,当检测到它的发动机存在故障导致无法发挥最大工作效率,在彻底检修排除故障之前,我们当然要熄火停车,安排拖车牵引,或者减轻载荷,匀速行驶至修理厂维修。如果这时候依然满载全速行驶,一定会造成车辆更大的毁损。同理,针对心脏病患者,尽可能地减轻心脏负荷,是除药物和手术以外,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如何减轻心脏负荷
心脏的负荷又分为“容量负荷”和“压力负荷”。影响容量负荷的因素除了一些心脏本身的病理因素,如心脏瓣膜存在返流,心房、心室水平存在异常分流之外,全身循环容量的改变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输液、甲亢、慢性贫血等,会造成容量负荷增加,诱发或加重心脏病患者的心衰表现;大汗、腹泻、多尿、失血等则会造成容量负荷降低。影响压力负荷的因素包括血管顺应性、外周血管阻力、血液黏度、循环血容量。
心脏病患者饮水要适量
因此,为了减轻心脏负荷,除了积极处理心血管原发病,控制单位时间内的液体入量是重要手段之一。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手段,直接将药物送入血液循环确实能达到快速起效的效果,但同时,溶解药物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统称为“溶媒”)也会随之进入血液循环。也需对于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只需要控制好滴速,一次静脉输液输入的液体量,并不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一次不合适的静脉输液即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功能衰竭,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脏病患者如何给药
从控制容量的角度出发,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药物都是口服制剂,规律服药,即可控制病情进展;必须静脉给药的血管活性药物,我们通过使用微量注射泵,精准控制给药剂量和速度。
微量输液泵
针对心脏病患者的容量管理,并非仅仅是不喝水、不输液就够了,如前文所说,容量负荷降低至循环不能维持,也会造成低血压、脏器灌注不足、多器官功能紊乱等问题。因此,对出入量进行精准计量,掌握出入量的平衡非常重要。如果循环超负荷,即需要调整入量小于出量,保持适当负平衡;如循环容量不足,则需要调整入量大于出量,在心功能允许范围内保持一定程度正平衡。在出入量管理过程中,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