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刘迅
摄影记者王永胜
通讯员聂文闻苏冠华刘坤维
湖北医德楷模、国之名医——青年新锐、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高层次人才……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程翔教授身上,有诸多荣誉,他却淡然处之。作为“国家医疗队”重点学科的带头人,程翔教授潜心科研,从基础到临床攻克顽疾,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不断推动心血管疾病范式创新。今年11月,程翔教授团队的两项原创性临床研究成果亮相国际顶尖心脏病学年会,为冠心病抗炎治疗药物筛选提供了临床证据,向世界发出中国专家的声音。
程翔教授
硬核出击,他是穿行血管丛林的“协和武士”
“程主任,我最近几次复查,‘三高’控制得都不错,心脏情况也很稳定,谢谢您当年的救命之恩……”前不久,程翔教授接到一名患者的电话,这是他曾冒险手术救治的重症冠心病患者。时隔2年多,当时艰难开通血管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57岁的许先生(化姓)由于长期抽烟、熬夜,突然出现胸闷,诊断为冠心病,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在近2年的时间内,他尝试了3次介入手术,其中一次由来汉交流的国外专家操刀,但因病情复杂,血管未能成功开通。程翔教授还记得,许先生来专家门诊时,胸闷已很严重,走路喘不上气,医院能放手再搏一把。
“这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被完全堵塞,是冠心病中最复杂的一种。”程翔分析道,闭塞的血管入口不清楚,导丝找不到入口;闭塞段的长度超过了2厘米,如同幽深的“隧道”,开通难度大;更棘手的是,没有可用的逆向侧支,闭塞段远端血管条件也不好。程翔一次次构思着手术方案。手术台上,他借助血管内超声准确找到闭塞段入口,并将导丝送入血管结构内,他耐心调整导丝方向,不到一个小时终将导丝送入远端真腔。由于闭塞段太长,他不得不放入多枚支架以开通该段血流。在场医护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又一名复杂医院获得重生。要知道,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手术,难度高、风险大,被称为心脏冠脉介入治疗“最后的堡垒”。
“在跳动的心脏血管‘丛林’中游走,毫厘之差都会让病情骤然变化,对医生的操作手法、手术经验和术中心态都是巨大的考验。”程翔感慨,啃下“硬骨头”,就要练就过硬本领,他深耕介入治疗近20年,一直致力于复杂危重冠脉介入治疗。以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来说,借助正向/逆向技术,他手术的血管开通率保持在90%以上。
程翔教授(右)团队为患者制定介入手术方案
开拓创新,他推动冠心病危险因素规范管理
程翔教授“过招”的冠心病是常见病,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作为国内行业指南的制定者之一,程翔团队致力于冠心病整体治疗,先后参与制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等多部指南,推动冠心病危险因素规范管理。
29岁的龚女士(化姓)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多支血管弥漫性的粥样斑块,同时血脂异常,怎么也降不下来,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高超过16毫摩尔/升,无疑是一巨大隐患.医院,经详细检查、基因检测,程翔揪出“罪魁祸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导致的“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靠药物很难降血脂。”程翔说。医院,龚女士接受了血脂吸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下降了57%。
血脂吸附治疗,是程翔带领的心内科团队近年来开展的一项重要临床研究。年,心内科开展《低密度脂蛋白吸附柱用于体外血脂净化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试验》,给常规降脂药物禁忌、不耐受或疗效欠佳的患者带来了希望。“我国高血压的达标率很低,主要和患者的依从性有很大关系。”程翔介绍,心内科廖玉华教授团队开拓创新,历时十多年研究高血压治疗性疫苗,目前正在加速临床转化过程,有望明年申报新药上市前的临床试验,“打一针让血压较长时间地达标,将有可能成为现实。”据悉,医院心内科正在研发的这一创新生物药,系国际首创。
程翔教授参加义诊为患者答疑解惑
潜心科研,他探寻心血管疾病诊疗新方案
程翔身上的标签远不止一面:他是临床医生,是心血管内科主任,同时也是一名临床科学家。多年来,他和团队在国内率先倡导开展心血管疾病免疫学的转化医学,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诊疗,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和成果。11月10日,在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上,程翔教授团队的2项原创性临床研究成果作报告交流,吸引了全球同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