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在中国传统医药学中,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用来治疗小儿疳积的推拿疗法,它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通过捏拿脊背所产生的良性刺激,来治疗某些疾病。晋朝医学家葛洪在其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已有捏脊疗法的具体文字:"拈起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而在《外台秘要》中也记载有"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亦以摩儿头及脊验",提到了推拿疗法施术于小儿脊背的内容。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腹部为阴,背部为阳。而捏脊的部位正好是小孩的脊背。人体的脊背有三条重要的经络:第一条在人体后背的正中间,叫督脉,主一身之阳,又因为人体的后背本身是主阳的,它在人体脊背的正中,因此可称督脉为阳中之阳。捏脊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可以振奋小儿督脉的阳气,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调整全身的阴阳之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捏脊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如疳积、厌食、腹痛、呕吐、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如睡眠障碍、小孩脾气急躁、爱哭闹等。
对于健康的孩子,捏脊可使其五脏六腑功能更快地趋于完善,并可通过提升其脏腑功能和加强全身气血运行间接达到增智的效果。
由于操作简单方便,效果良好而无副作用,越来越多年轻妈妈们爱在家里自行给孩子行捏脊疗法。但是专家仍要提醒:小儿脏腑娇嫩,容易损伤,需经过专科医生辨证及培训、指导后才可在家中给小儿捏脊,正确的操作手法尤其重要。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背脊正中,尾骨末端长强穴至大椎穴处。
捏脊的基本手势是把两只手呈空拳状,小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弯曲,食指半曲,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
施术时应从儿童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
(由于长强不易取穴,实际操作时可从尾骨下开始),术者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儿童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
按照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上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这叫捏1遍,如此捏6~7遍,在第4或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自下而上,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捏捻3下后提拉一下,直至大椎穴处,以加强刺激的疗效。
捏拿第6~7遍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
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1.一般来讲,捏脊疗法适用于一岁以上的小儿。
2.捏脊最好在早晨空腹的时候进行,为的是防止由于哭闹而引起呕吐,其次孩子经过一夜的睡眠,气血得到补充,阳气处于比较充盈的状态,这时再经过捏积鼓动阳气,疗效会更好。
3.一般来讲捏脊疗法以6天为一个疗程,每日一次。也可根据病情的轻重以及病儿的疗效反应,可适当延长至10天。
4.捏脊疗法虽然看似简单,但理论内涵非常丰富,在手法运用上,也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因此,医生建议要由专业捏积的医务人员进行,这样才能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
5.捏脊疗法不仅适用于小儿,也可以运用于成人。对于老年性便秘、厌食,也都很有效。不过,老年人的脊背常伴有变形、驼背或者皮肤比较干燥,在捏拿的时要注意保护皮肤。
手法
(1)开始做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小儿慢慢适应。
(2)要捏捻,不可拧转。
(3)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年龄
婴儿必须在会翻身自行俯卧时才可以给予捏脊疗法,若婴儿太小,就强行将其行俯卧位,可能造成婴儿不必要的扭伤,甚至在捏脊过程中出现窒息。
因此,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
禁忌
正患有某些急性热性病的小儿以及背部外伤、感染或患有某些严重的皮肤病而出现某些背部皮肤破损,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出血性疾病的患儿,不适宜做捏积疗法。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有哪些白癜风好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