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黄帝内经》
这是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对心梗所做的病情描述.。
心梗,是心肌梗死的简称,现代医学上的定义也非常简短明确——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心肌一旦发生缺血问题,坏死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没有明显的先兆,常常让人措手不及。
很多患者就是因为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
今早,医院驶来一辆五菱面包车,还没停稳车门就被拉开,
一个男子焦急的叫嚷到:“救人救人!心脏病!快来人啊!”
急诊部的值班人员迅速接过患者实施抢救,
但最终因病人心肌缺血面积过大,抢救无效死亡,享年52岁。
据患者家属叙述:患者心梗时是在家里上卫生间,因为平时有便秘的困扰,所以在卫生间待了很久没出来也没有引起注意。直到家属想敲门进去时才发现患者倒栽倒在地,意识模糊。
而此时家属情急之下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家属拨打急救电话后怕不及时,私自做决定自行送医,路上又因为堵车,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
医生提醒:
心梗发作,切忌两点错误救护方法,否则后果严重。
1.盲目自行送医
有些病人担心急救车一来一回运送病人会延误抢救时间,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首先,救护车上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和急救器材,可以第一时间为病人实施急救,争取抢救时间。
其次,救护车属于特种车,因其特殊性质在道路行驶有优先权,特殊情况下其它车辆会避让腾出救命通道,会很大程度上节省运送时间。
如若遇到心梗及其它需紧急救护情况,要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听从医护人员的专业意见。
2.错误挪动患者体位
突发心梗后,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护时要取舒适体位静待,不一定非要平躺。静坐、半窝都可以,要以患者自身感受为准。
很多患者心梗发作时,平躺会加剧身体疼痛,这种情况下强行平躺会加剧病情恶化,取舒适体位静待即可。
心梗正确急救措施,国际通用,每人必学。
1.心肌梗塞急性发作时,松解患者领口,若在室内需保持安静和空气流通。切记不可搀扶患者走动或乱加搬动以免加重病情。有条件可立即吸氧。
2.含服硝酸甘油片0.3—0.6毫克或用消心痛/冠心苏合丸一粒、速效救心丸10粒含服等,同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
3.如病人突然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操作步骤:
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上半身前倾,双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
按压部位,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下压深度4~5厘米,按压频率次/分钟。有节奏地按压30次,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
进行人工呼吸2次。人工呼吸时捏住患者鼻子,普通吸气后以自己的嘴包住患者的嘴吹气超过1秒,如此以30:2的按压通气比进行反复操作。
除了学会必要的急救措施外,做好心梗预防工作更为重要。
发生心梗,一半来自遗传和年龄增长,一半来自慢性疾病和不良生活习惯。要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
1.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
对于我们中间90%的人来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心梗的最主要原因。只要血压、血糖和血脂指标高出正常水平,就会造成动脉血管的慢性炎症性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心梗。
所以血压达标、血糖达标和血脂达标,是预防心梗最重要的第一步。
2.常规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高血压、糖尿病或者高脂血症病史较长的患者(如10年以上);
通过体检,确实被诊断为冠心病、颈动脉斑块、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的患者;
都属于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需要常规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能够大幅度降低的心梗发作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阿司匹林也不是随便吃的,一定要通过医生的出血倾向性评估才行。
3.补充抗氧化剂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清楚自由基的能力下降,过多的自由基积累导致身体器官组织衰老,心脑血管疾病便找上们来。
花青素被称为“天然的抗氧化剂”,有清除人体自由基的作用,可以平衡血液环境,维持血管弹性,预防心脑疾病。
草莓、石榴、圣命果等水果中都含有大量花青素,其中圣命果的含量最多,是草莓、石榴总合的6-8倍。
补充花青素可每日用温开水泡服3-5颗圣命果,即可满足人体一天的需求。
4、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吸烟、喝酒、久坐不动、缺乏运动、高糖、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和体重超标,都是各类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
戒烟戒酒、体育锻炼、清淡饮食、控制体重、劳逸结合和情绪稳定,不仅对心血管健康有益,也是预防其他疾病的基础。
生活小贴士:
很多人,在入厕时,会出现大便干燥,便秘的现象。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排便用力,腹压增大,会造成血压出现变化,易诱发心梗昏倒,甚至猝死。
因此,上厕排便不畅,一定不要太过用力,要循序渐进,平时可多食用一些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