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疾病用药
疾病保健
疾病预防
疾病饮食

三补一通法治疗老年性疾病举隅眩晕心绞

点亮星标~不然你们可就再也看不到我

笔者在扶正祛邪治疗原则指导下,结合老年性疾病多属虚实夹杂这一病理特点,拟定了三补一通法。三补即补气、补血、补肾;一通即祛除病因使其气机畅通。此法在临床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1眩晕

张某,女,73岁。-05-27初诊。高血压病病史8年,由于患者坚持素食,身体瘦弱。-05-26晨起头晕眼花,心悸气短,活动后眩晕加重,不能站立,恶心呕吐,自觉脑内空虚,腰膝酸软,视物模糊,耳鸣耳聋,面色萎黄,唇甲淡白,舌质淡嫩,苔薄而腻,脉弦而虚。血压17/11kPa(.5/82.5mmHg);钡餐示:中度胃下垂;心电图示:低电压;经颅多普勒示:脑动脉硬化,右椎动脉供血不足;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计数3×/L。证属气血不足,脾肾亏虚,痰瘀阻络。治宜补益气血,健脾益肾,化痰活血通络。方用归脾汤加减:党参25g,白术10g,黄芪30g,当归15g,茯苓15g,枸杞子20g,熟地黄20g,杜仲15g,远志10g,丹参20g,天麻10g,陈皮10g,甘草5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06-10复诊,诸症减轻,已能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继以上方加山楂20g,以后略有加减服用2个月余,并嘱其注意营养,随访6个月眩晕未发作。

按:《灵枢·海论》认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该患者年事已高,营养不良,以致气血亏虚,脏腑失养,气化不力,痰瘀内阻导致脑窍失营,脑髓不充,出现眩晕诸症。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补气生血;当归补营血;枸杞子、熟地黄益精血;杜仲补肾强腰膝;远志、丹参、陈皮、天麻化痰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补气血、益精髓、通脑络,使脑窍得养,眩晕得愈。

2心绞痛

刘某,男,68岁。-11-05初诊。患者5年前因心医院诊断为缺血性心脏病。后一直坚持服药治疗和饮食调理,心绞痛未再发作。近1个月因琐事繁忙,生活无规律,于3日前心胸隐痛,胸闷气短,活动则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懒言,头晕耳鸣,面色无华,夜尿频多,腰膝酸软。自服通心络、复方丹参片无效。刻诊:舌质淡黯,苔薄白而润,脉弦细。心电图示:低电压,ST段下移。中医辨证:心肾两虚,气血不足,心脉不畅。治宜补心肾,益气血,通心脉。方用人参养营汤合左归饮加减。药物组成:红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黄芪15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药、白芍药各10g,熟地黄15g,酸枣皮15g,枸杞子15g,红花10g,瓜蒌30g,三七粉(另冲)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10-12复诊,诸症减轻,效不更方,继以上方略有加减服用月余而愈。

按:心绞痛是在心之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阻于心脉,出现以本虚标实的现象。该患者原有心绞痛病史,因劳累而诱发。由于年老脏气已衰,心肾不济,心脉不畅,故以红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补心气;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养心血;枸杞子、酸枣皮补肾益精血;红花、赤芍药、川芎、三七活血以通心脉;瓜蒌化痰宽胸散结。诸药合用,共奏补气、补血、补肾、通脉之功,故心绞痛痊愈。

3骨痹

李某,男,66岁。-02-06初诊。患者6年前因腰膝关节疼痛,请某村医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略有好转。近1年来疼痛逐渐加重,服用抗感染及镇痛药效果不佳,遂求中医治疗。现腰膝关节酸软疼痛,俯仰转侧不利,右膝关节酸痛、刺痛交替出现,轻微活动疼痛稍有缓解,行走困难,时有心悸、气短、乏力、头晕、耳鸣。刻诊:右膝关节微肿,站立疼痛加重,舌质淡有紫点,苔薄白微腻,脉沉弦。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均正常。X线片示:L3~5骨质增生,右膝关节骨质增生。中医辨证:气血不足,精气不充,痰瘀阻滞。治宜补气养血,补肾健骨,化痰消瘀。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物组成:独活10g,桑寄生15g,川芎10g,当归15g,熟地黄20g,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0g,杜仲15g,怀牛膝20g,淫羊藿10g,骨碎补15g,穿山甲珠10g,红花10g,白芥子10g,桃仁10g,甘草5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03-20复诊,关节疼痛减轻,乏力好转。患者要求丸剂治疗,于上方加三七、全蝎、枸杞子、龟版、鹿角胶、地鳖虫、白花蛇,共为细未,制成蜜丸。服用3个月,关节活动自如,已能从事体力劳动。

按:骨痹多由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以致局部或全身关节退化改变。该病起病隐匿,发病缓慢,无外因可查,实乃衰退之原由。肾藏精主骨,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血亏虚,精气不充导致此病。故以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当归、川芎、熟地黄补血活血;桑寄生、杜仲、怀牛膝、淫羊藿、骨碎补强腰壮膝;独活、穿山甲珠、桃仁、红花、白芥子化痰活血消瘀。后加枸杞子、龟版、鹿角胶以增补肾健骨之功;三七、全蝎、地鳖虫、白花蛇倍增活血通经之力,用丸剂以图缓治而收功。

讨论

衰老是生物的必然规律。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明·张景岳认为:“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人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于人生者不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是否能享尽天年,与脾、肾、气血、精气关系甚为密切。虽然衰老只表现的某一局部或某一器官形态、功能的衰减变化,但这此变化都是机体整体衰老的局部反映。现代医学认为,人在四十岁后血管出现硬化,常常出现中老年疾病。中医学认为,脾肾为人生之本,脾肾功能衰退,将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转化、输布及糟粕的排泄,出现气血、精气不足,病理性产物由此而生,导致机体生病,反映出虚实夹杂的病理机制。故在治疗上应重视气血、精气之虚,又不忽视痰瘀之实,合理选药配伍,勿忘补而勿滞、攻而勿伐这一原则。

I注意警示:本平台所发的全部文章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仅供专业中医人士思路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本平台所发的全部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菩萨佛医堂‘苏德伟老师获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qtw.com/jbby/1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