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临床调查发现,尽管医生再三嘱咐,仍有近一半的心脏病患者出院后发生了用药错误,而且这一奇特的现象大多发生在患者出院后的前10天,待病情没有控制得理想化或者又出现危象时,医院来咨询医生,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是医生开的药物有问题还是服用过程出现的问题呢?
根据这些患者以往的案例来看,大体我们总结了这几点,希望对心脏病患者提个醒。
1.漏服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年纪大、记忆力不好的老年人和粗心大意的中青年人。医生开出的药物在包装上都有标注每天服用的时间及剂量,或一天服用次数的药物没有按照规定的次数服用等。
2.用药剂量不对
有的患者感觉出院后,觉得万事大吉,身体也没有以前那样不舒服了,就擅自减少用药剂量,有的甚至擅自停药。还有一部分患者,是对之前发病产生了恐慌,想着出院后,不想在经历一次住院,又出钱又痛苦,干脆加大用药剂量,觉着这样可以更有效的预防病情。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不但会影响疾病的预后,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
3.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和方法服药
有的治疗药物需要在规定的时间段服用,比如阿司匹林应该在早餐后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应该在睡前服用。有的患者一旦在某个时间段忘记服药,就想着后面补上,抱着“只要今天把这个药服用了就可以了”的想法。这样做,某些临床药物根本发挥不了药效作用,实则对患者出院后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还有一个生活小细节,一般我们服用药物,都是以温水送服,但是有的患者图省事,看着桌上有茶水、牛奶或饮料,拿起来就送服药片,这些都是错误的用药行为。
4.擅自服用药物
有些患者看到广告或者其他病友(同一类型的心脏病)的推荐,擅自去买药来治病。这些都是对自己极不负责的行为,广告上卖的药物有的还没有临床病例的实践数据来证明这个药是否真的可以在患者身上使用,还有的甚至是“三无”产品。
患有相同心脏病患者的病友们有的会交流自己的治疗经过及效果,但是患者往往不清楚,即便是同一类型的心脏病,所导致的原因也有差异。举个例子,光是冠心病,就可分为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塞型冠心病、心力衰竭型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五种类型。而用着隐匿性心绞痛患者身上效果好的药物,不一定在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身上效果就一定好。医生都会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5.药不对症
由于各种原因,有不少患者在未经过系统全面的检查及获得正确的前提下,服用了医生开出的药物。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就很难得到正确合理的治疗,达不到真正的治疗目的,还很可能耽误病情。
这里有个客观的说法,医院对患者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全面检查及正确的诊断。还有一个原因是患者自身,医院开出的检查太多或者自己感觉没有必要检查某些项目,自行拒绝,使得医生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才导致用药不对症。
如何避免以上事件发生呢
1.心脏病患者出院预后期需要医生、患者、家属三方共同合作。
2.医生尽量给患者开具一天服用一次的药物,减少药物种类和服用次数。
3.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在出院后的短期内(一般是1-2周)回医院随诊,向医生反馈用药情况及疾病康复情况,以便医生做出及时调整。
4.如果患者年龄较大且记忆力不好,最好由家属帮忙监督。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小编猜你还想看:
心脏不好少吃什么最好?听听药师怎么说
冠心病的最有效用药
冠心病最怕的“茶”是什么?心血管专家:喝茶注意避免这3种情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