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可以天然抵抗艾滋病。一石激起千层浪,且不说该项试验是否经过医学伦理报备,科学界对此事议论纷纷,甚至有位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强烈谴责“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
贺建奎介绍,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集体细胞的重要辅助受体之一。有学者指出,根据国内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CCR5基因并不是主要的受体,也就是说敲除CCR5基因对该毒株并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另外,基因编辑存在脱靶的不确定性以及其他更大的风险。动物实验表明CCR5表型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主要为对小鼠右心室肥厚、远端肺血管的肌化以及右心系统压力的影响。在人体胚胎尚未进行相关试验。可是这种违背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的路真的可以走得远吗?
专家简介
姜朝晖教授(硕导、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留德博士后
医院心脏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
所在科室:医院-心血管内科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8:00-11:30
周三上午8:0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