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疾病用药
疾病保健
疾病预防
疾病饮食

北地评论小辑贺仲明刘禹彤

作为一位拥有多年东北地区工作经历的作家,老藤十分了解东北文化,并且他也善于在作品中进行深刻而丰富的思考。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近作长篇小说《北地》中。作品以一位老干部年轻时建设东北的人生际遇为线索,展示了对当代社会政治文化和人生哲学等多方面的思考。作品既呈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在艺术上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体现出在思想和美学两方面的较高价值。

一、社会历史之书

小说主人公常克勋在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症,于病榻喃喃呓语,追念“北地”,于是其子常寒松与友人任多秋开启了重走父辈奋斗路的北地之旅。常克勋是20世纪50—80年代开垦“北大荒”的重要参与者。作品以追溯常克勋的“北地招魂”(即“北地找魂”)为中心,再现了这几十年东北地区的生活风貌,也对常克勋的人生轨迹进行了细致展示。可以说,这一“招魂”的过程既是常克勋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其子辈对常克勋的了解和审视过程,两代人的观念在此形成汇合和碰撞,构成对社会历史的多元反思。

反思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信仰”问题的思考。从五四开始建构的现代文化的中心是个人主义,但是,在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社会文化主体逐渐转向集体主义。将个人投入集体,参与革命和对祖国的建设,成为许多人的精神信仰。(1)当然,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这两种思想都会有纷争和纠葛,社会上也存在对集体主义信仰的怀疑和困惑。作品书写了几十年间集体主义精神信仰经历的波折,并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和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这一信仰的坚定认可和倡导。

作品首先通过主人公自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历史反思。常克勋是集体主义信仰最坚定的体现者。他的工作和人生中,经历过高峰和低谷,但无论是什么时候,他都是以集体利益为先,并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中实现自身价值。在种种困难情况下,他修建了“七星泡水库”,攻克了“攻心翻”“出血热”等难题,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即使到他年迈之际,人民和集体也依然是他的“魂”,他“招魂”行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回顾自己一生对集体的奉献历史,反思的前提也是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集体主义”信仰构成了主人公精神最核心的内容。

其次,作品还通过对知青群体的书写进行历史反思。正如有学者所言:“知青文学中的‘青春无悔’和‘我的忏悔’是两个指向:前者是对于苦难价值和人生经历的自我认定,后者是给别人造成苦难的自我反思。”(2)社会对知青运动有多种认识态度,特别是对知青当年的苦难和牺牲存在较大争议。《北地》通过常克勋对知青事件的反思与回顾,深刻诠释了集体主义信仰的内涵,也对当前某种程度的社会信仰缺失的状况表达了批评。

作品先后两次回顾了知青运动。一次是塑造了为抢救被洪水冲走的电线杆而牺牲的徐华;另一次则是从罹患精神疾病的多位知青入手,回溯七位当年为救火牺牲的女知青。年轻的徐华为抢救集体财产牺牲,但作为后辈的年轻人却无法理解其行为动因。包括作品中的两个“招魂者”,他们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认为苦难对知青一代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对知青们的人生选择也不完全理解。但是,对这些知青们来说,所谓“苦难”即是集体主义信仰的注脚,是“青春无悔”的表达,“那段在有些人看来不堪回首的日子,在他们的记忆里却斗志昂扬”,(3)对苦难的书写也是对他们艰苦奋斗精神的书写。而且,知青们还有意识地拒绝展示苦难,“苦难都自己咽了下去,不把这种苦味传给孩子,他们担心自己的经历会影响孩子对社会的认识”。(4)作品的态度非常明确:“你可以怀疑甚至质疑一个恶人的信仰,但你不能嘲讽那些为信仰牺牲的人。任何一个为信仰而死的人,在人格上都是至高无上的。”(5)作品在歌颂这些信仰的护卫者和牺牲者同时,也对那些历史和信仰的怀疑者表达了情感上的不认同。

最后,作品还通过“北地”这一地域来展示集体主义信仰的意义。“北地”曾经拥有无数不畏艰苦、勇于牺牲的建设者:“从北大荒走出了梁晓声、陆星儿……他们都对自己的知青生活无怨无悔。”(6)这种“无怨无悔”的精神也渗透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一种地域精神,那就是“北地宁可耗光用尽,也要赡养年轻的共和国,这是长子担当啊!”(7)在20世纪50—80年代间,黑土地作为祖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为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生态意识的匮乏和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黑土有机质含量极速下降等问题,留下了很多后患。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在第三产业兴起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要支柱的东北地区经济受到较大冲击。然而,为了祖国的发展大局,北地以其宽广的胸怀,以其集体主义信仰,坚韧不拔地守护着共和国的粮食饭碗。作品通过两个建设者子辈的“招魂者”的视角,全面展示了上一辈人的建设历史和“北地”的发展历史,在感叹时代变化之余,更突出了他们为了信仰做出牺牲的意义,明确信仰既是个人,也是时代乃至整个民族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8)

对信仰的反思是作品的核心内容,此外,作品还对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反思,表达出富有现代色彩的生态思想观念。

作品首先揭示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和生态问题。由于早期过度开垦,东北地区出现了黑土地水土的严重流失,导致植被退化、物种消失等严重生态问题,其中一些问题甚至是不可修复的。在此基础上,作品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与东北地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就是一定要保护好生态,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作品还直面现实,针对当前一些生态问题进行了揭示。在历史遗留的生态问题尚未得到完全修复的背景下,生态环境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作品将反思历史与现实、经济问题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考察,既有宏观的视野,又颇具思想高度。

对共和国历史的反思曾经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中心。在20世纪80年代,曾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反思文学作品。但正如有学者所说:“政治思维是反思小说的创作经线。”(9)以往的绝大多数作品主要从政治层面进行反思,虽然有独特的深度,但宽度却有所欠缺。相比之下,《北地》的反思更侧重于人的精神层面和生态环境问题层面。这两个层面虽然不能说是全新的,但确实是富有深度,更具有现实启示性。从人的精神层面来说,现代商业文化背景下,人们某种程度上出现信仰危机的问题,金钱崇拜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作品对集体主义信仰的坚持,也是对当下个人主义思想的重审;而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关系到当代中国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问题,甚至关系到整个人类的未来。作品的反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砭性,也具有超现实的更普遍的意义。文学不是简单地回答问题,但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qtw.com/jbys/144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