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看待心脏病呢?在中医的理论中,心脏病被归为“胸痹”、“心痛”等范畴。中医认为,气虚血瘀是心血管疾病的本质,淤血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例如在公元前五世纪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对心脏病症状的描述,称之为“心病”、“真心痛”。
中医认为,气虚血瘀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根源。疾病的发生往往会影响气血的正常循环,导致气血失衡,脏腑得不到足够的濡养。在此基础上,脏腑逐渐虚衰,精气神逐渐消耗,最终导致脏腑功能衰退,生命垂危。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正气不断消耗,气虚导致血行无力,加重瘀血的阻滞。这种情况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局面,即“虚实夹杂”、“气虚血淤”,进一步加剧了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医强调调理气血、活血化瘀。通过调整气血平衡,增强脏腑功能,以恢复身体健康。
淤血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因子,若单纯祛淤又会伤正,使正气更虚;若单纯补益,对一些老年病愈补愈滞,愈补愈虚。最妥善的方法就是:固本清源,即益气活血。因气行则血行,益气有利于化淤。
中医深究气虚血淤症的成因,认为它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气虚导致血液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形成淤血;另一方面,淤血的阻遏使得气血受损,同时妨碍新血的生成,从而形成气虚。在治疗上,除了补充气血,我们还应巧妙地运用能够化解淤血的药物。但需注意,许多化瘀药物会损耗正气,因此对于血瘀患者,即使他们没有气虚的症状,我们在化瘀的同时也要适当加入补气的药物,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了解中医对心脏病的认识后,我们应采取最有效的策略:固本清源,即通过益气活血的方法来治疗。因为气行则血行,所以益气有助于化解淤血。
下面介绍心脏病的表现及症状:
1、心悸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指患者自感心中急剧跳动,时有惶恐不安,不能自主,伴有心前区不适、颤抖不宁或脉见参差不齐的一种心脏病。心悸常常是各种心脏病及其他疾病累及心脏的首发症状之一。
从中西医的观点来解释,心悸或者是怔忡指的是心脏早搏。可能是因为气滞血瘀,气血两虚导致的,还可能是寒凝,阴阳两虚,情绪不畅等引起的。
2、心痛
心痛指患者膻中及虚里部位由于心脏本体劳损而引起的以疼痛为主症,伴有心悸心慌、气短汗出、脉弦紧,经休息或治疗症状可获暂时缓解的一种心脏病。
3、心痹
心痹系指经感风寒湿热之邪,窜经入络,侵犯肌肉关节,损伤血脉,内舍于心,寒热汗出,骨节肿痛,心悸气短,胸闷乏力,两颧紫红,咳嗽咯血,脘胁胀满,下肢浮肿,脉滑数或有间歇的一种心脏病。
心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炎等。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也可发生于间隔缺损部位、腱索和心壁内膜。心肌炎是心肌的炎症性疾病。最常見的病因为病毒感染,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原虫、蠕虫等感染也可引起心肌炎。非感染性心肌炎的病因包括药物、毒物、放射、结缔组织病、血管炎、巨细胞心肌炎、结节病等。
4、心胀
心胀系指心脏本体或其心包受病劳损,肿胀发大,患者心下痞满,惊悸怔忡,心慌气短,甚则不得平卧,肤唇紫绀,肢体浮肿,脉数或不整的一种严重心脏病。
5、心水
心水是指患者表现为心慌气急,喘促烦躁,不得平卧,畏寒肢冷,皮肤青紫,腹大胫肿,小便短少,舌胖脉数的一种严重心脏病。
心水主要见于现代医学中各种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
6、心厥
心厥是指患者表现为心乱气微,卒然心痛,大汗淋漓,面色惨白,四肢厥冷,神识昏蒙,躁动紫绀,舌青脉微的一种危险心脏病。
心厥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脏骤停。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
我是高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