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鸣枪开跑,近4万名马拉松选手和路跑爱好者汇集于外滩,共享盛宴。不过,今年的“上马”仍然有一些意外发生:上午8点55分,一名40多岁男选手在终点处突然昏迷,并出现心跳骤停,医院国际应急医疗队员与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立即联合开展心肺复苏后,选手被迅速转诊至医疗保障点。
而就在相隔不到2分钟内,另一名男选手由于急性脑缺血昏迷后,也被医护人员送进医疗保障点进行抢救。数十分钟后,两名选手终于苏醒,并恢复了意识,在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医院做进一步观察。
据统计,今年上马总共对1人实施心肺复苏,转送9医院。安全和服务保障逐年升级的上马,如今已被业内人士誉为国内“最接近国际水平”的马拉松赛事之一。从急救到转运不超过3分钟
医疗人员在对30多岁男性跑者进行急救。
30日早间9点左右,上海体育场的跑道上,一位参加上海国际马拉松半程比赛的30多岁男性跑者在通过终点后50米处,突然倒地。据现场志愿者和医疗人员的描述,这位跑者心脏骤停,意识短暂丧失,双眼翻白,基本出现了猝死前的征兆。
现场的志愿者在第一时间上前实施救援,随即,负责赛事急救保障的国际野外医学协会讲师曹深诚和朱虹也来到倒地跑者身边,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并且使用了赛道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电击除颤。幸运的是,这位跑者在被抬上担架之后,已经有了自主呼吸的能力,并且已经恢复了意识。
“整个过程,志愿者和负责急救的医生都配合地非常恰当,从进行急救到将跑者移交给急救车的过程,差不多3分钟。
正是这3分钟的“生死时速”,挽救了一名跑者的生命,保住了一个家庭的完整,同时也让上马安全跑完了第9年。
医疗人员抢救昏厥的参赛者
事实上,在倒地选手接受心脏复苏成功2分钟后,另一名40多岁的男选手由于急性脑缺血昏迷,也被医护人员送进终点医疗保障点。医院副院长李钦传带领急救队医护人员对两位患者进行了一系列抢救措施,数十分钟后,两人苏醒恢复意识,医院。
跑马猝死国际救活率70%,黄金四分钟最关键
上海国际马拉松比赛急救人员。
或许,这样一起“有惊无险”的赛场抢救,会让不少人再次联想到前一段时间受到不少非议的那篇题为《马拉松,当今中国最无耻的体育骗局》的文章。
那篇文章的作者提到,马拉松如今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些主办方“赚钱”的工具,而且在吸引了一些没有经验的“新人”跑者之后,不少赛事也出现“猝死事件”。
不可否认,在一年前,中国的马拉松赛道上确实出现了多起跑者猝死的悲剧。这多少与赛事保障良莠不齐有关系。
一年前,不少赛事的主办方急于“上马”,在无法获得足够的赞助经费后,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压缩赛事保障这一块的人员和经费投入。以关系到参赛者安全的补给为例,去年不少赛事的后半段,都发生了补给站没有补给品的尴尬。这在社交网络关于马拉松赛的吐槽中也频频可见。
今年年初的中国马拉松年会上,安全和保障成了最重要的关键词。在年里,跑者们看到了不少马拉松赛事的安全和救援都在逐步升级。
救援指挥车
据官方透露,本届上海马拉松赛的志愿者总人数约为名,裁判共名,加上赛事工作人员、医疗救护人员及安全保障人员,共有超人所形成的保护网将努力为3.8万名参赛者做好赛事服务和保障工作。
在国际上,马拉松比赛平均每8万人可能出现一例猝死;而在中国,这个数据是6万分之一。其实,只要在黄金四分钟内救治,像美国和日本的猝死跑者救活率基本上保持在70%左右。只要现场的志愿者能掌握心肺复苏的方法并且配合医生,这种应激性的猝死是比较容易救回的。
上马跑者急救技能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