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疗法在19世纪初传入巴西,目前,针灸治疗已在巴西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被纳入巴西统一医疗体系SUS(UnifiedHealthSystem)医疗系统,多所高校开设针灸课程。然而中医药整体特色有待加强,中药的理解、运用不足,中医药教育缺乏规范等问题限制了中医药在巴西的发展。
针对此情况,在科技部国际培训“中医药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高级研讨项目”的支持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赵静教授团队与巴西医疗领域相关专家,就中医药在巴西的发展与传播进行研究,并撰写相关文章,建议通过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加大中药研发与市场,规范中医教育等措施,促进两国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合作,进而推动中医药在巴西的发展与传播。
中医在巴西经历了怀疑—否定—认可的过程
19世纪初,名中国移民抵达葡萄牙殖民时期的巴西,伴随这些移民而来的,是包括中草药和针灸在内的中国医学;20世纪上半叶,巴西迎来了十几万日本移民,他们带来了独到的针灸理论和技法;年,朝鲜移民的抵达进一步丰富了巴西针灸的内涵和形式,这些都促进了中医药在巴西早期的传播和应用。因此,作为中医药的主要形式,也是最早传入巴西的疗法之一,针灸是在巴西应用最多、发展最好的中医疗法。
中医在巴西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怀疑—否定—认可的过程。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由于沟通障碍,中医药知识传播非常有限,彼时中医药仅被不能流利使用葡萄牙语的移民所接受。这种情况至年才有所改观,来自卢森堡的弗里德里奇·史贝斯(FriedrichSpaeth)教授在巴西开设了第一个针灸与中医培训课程,并于同年创建了巴西针灸与东方医学学会组织,其于年成立第一家针灸诊所,年成立巴西针灸协会,同年,巴西国家联邦医学委员会却认为针灸并不科学并禁止使用。直到年,巴西劳工部、国际劳工组织和教科文组织达成协议,针灸师于官方公报中得到认可并不断发展。年,联邦物理治疗和职业治疗委员会决定为物理治疗师提供小时的针灸培训;年,联邦生物医学委员会对针灸进行规范化管理;年,“里约热内卢卫生局民间传统医疗机构”成立,针灸、汉药等疗法被纳入里医院;年,联邦医学委员会将针灸划归为医学专业;年,巴西卫生部将针灸纳入SUS医疗系统。此后,针灸在巴西得到进一步推广,包括巴西医师协会、生物医学协会、体育教育协会、语言治疗师协会、牙师协会与护理师协会等众多专业学会都认可针灸作为学士后专业。随着从事针灸治疗人员的增多,年,巴西开始实施第一个针灸疗法的医学住院医师项目。
年,巴西国家卫生部颁布国家结合和补充实践政策,整体将针灸、草药、顺势疗法等传统疗法纳入全国SUS医疗系统,并积极鼓励针灸、草药等传统疗法在健康维护领域的普及应用。目前,巴西国内约19个州和32医院都采用了结合与补充医学疗法,这无疑促进了中医药在巴西的合法化及广泛推广。如圣保罗州,年一共实施了34.83万次针灸治疗,年则增长到38.92万次,增幅达11.8%;年,巴西全国一共实施了万次替代疗法治疗,其中77万次是中医与针灸治疗。
目前,巴西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中药、食疗及太极、气功等。中草药、中成药等中药产品主要在巴西亚裔人群中使用。年,结合和补充医学实践政策颁布后,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疗法因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广泛得到巴西健康工作者的青睐和患者的好评,其在SUS中的应用也迅速增长。
针灸的普及促进了中医药在巴西的合法化与推广
作为接受度最高的中医疗法,针灸在临床中常与其他疗法同时用于康复治疗。随着针灸的推广,在门诊和住院患者中针灸疗法的运用呈持续增多趋势,据年的统计,巴西注册从事针灸工作者超过3万人,其中包括华人余名,也有在其他地方取得中医学位者在巴西工作,至年,巴西有医院和家诊所都开设了针灸科室。
据巴西卫生部统计,-年期间,在SUS系统内接受针灸疗法的人数成倍增加,由年的68万人次上升至万人次。在巴西,针灸治疗主要被用于疼痛、中风、关节炎、肌腱病、神经性疾病、哮喘、心血管病以及艾滋病等疾病的治疗。在临床疗效方面,弗洛里亚诺波利斯市的研究显示,通过在社区医疗实施针灸治疗慢性疼痛,减少了30%的止痛药品和50%的抗炎药品的使用;由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牙科学校和巴西医学协会针灸医学院联合开展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针刺可以明显减轻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疼痛症状,并改善口腔张合度。
中医药整体特色有待加强,中医药教育有待规范
中医药在巴西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挑战。巴西文化丰富多元,主要表现在传统医学种类丰富、分散并广泛运用在不同部族。同时,由于不同传统医学的认识都比较独立,尚不能很好地融合。同样,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疗法多被独立的接受与应用,缺少整体配合,影响了最佳效果的发挥。例如,气功、导引都属于纳入SUS的中医疗法,然而两者的应用并未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优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很多使用者对中医整体理论的认识并不全面。这导致治疗偏于西化、多种中医疗法不能互相补充。同样,在健康管理方面,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养生理论也无法更好地发挥,难以在众多传统医学疗法中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