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与理解是我们日常沟通交流中的常态,但是,表达与理解真的如你想象的能轻松地相互沟通对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身边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医生与一位求医者的对话,因为医生表达不明确、不准确,导致求医者理解上的偏差,结果导致了求医者一场“大病”。
一位五十多岁的农村女性求医者,平时感觉胸部有一点不舒服,于是在春节前,医院做了一个检查,医生告诉她心脏有点问题,问题不大,开一些药回家吃着吧。
因为年龄较大的原因,加上目前心血管病较多发,残的残、瘫的瘫……,想到这儿,这位求医者对心脏病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对医生说的话不大放心,也担心检查者粗心而没有检查出病情的严重程度。
为消除因个人原因可能导致的检查失误,这位求医者和家人医院重新检查一次。医院检查后,将检查结果拿给医生看。医生看后,也觉得问题不大,于是就说:问题不大,给你开点药,拿回家吃着吧,在家安安生生过一个春节吧。这位医生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大问题,完全不必担心,放心过春节就行。
但是,这位求医者回家以后,因为心里对心脏病的恐惧,对医生的话越想越觉得话里有话:在家安安生生过一个春节?难道是我的病没治了?——在农村,如果检查出不治之症,为避免引起患者的恐惧,一般会瞒着病情不告诉病人真实情况。这位求医者对医生的话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睡不好觉,慢慢地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经常躺在床上唉声叹气,不愿下床活动,心情乱噪噪的,家人怎么劝说也不信,总担心自己不定什么时间会有不测,还要求爱人时刻不要远离自己,更不要外出打工,真的象得了大病一样。
直到大半年后,身体依然没有什么大的疾病,只是还是不愿多活动,对生活没兴趣。医院检查,发现仍然没有什么器质性病变,这才放下心来,于是,心情慢慢变好了,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表达和理解的偏差有多么可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不重视沟通时的表达和理解。特别是对别人有重要影响的人,说话不可太随意,表达的内容一定要明确、准确;作为接受者和理解者,一定要正确理解表达者的意思,有疑问和不明确的地方要深入一层问一问,完整明晰、不留疑问地理解,而不能靠自己瞎猜去理解,达到充分地理解和沟通。
当然,我们国人说话喜欢含蓄,对特定的事情和场合,有些话必须含蓄,无法明确表达,需要靠接受者去用心意会,则另当别论了。